兵种搭配是决定战场胜负的核心因素。合理的兵种组合能够最大化发挥部队的战斗力,同时弥补单一兵种的缺陷。陆军作为主力,通常以坦克为核心,轻坦如斯图亚特适合前期快速发育,中坦在过渡阶段作用有限,建议直接转向重坦如虎式或潘兴。重坦凭借高防御和火力成为后期攻坚的关键,但需注意其机动性不足的问题。反坦克炮和摩托化部队可作为辅助,前者针对敌方装甲单位,后者擅长突袭和骚扰。海军和空军在特定地图中发挥作用,但整体优先级低于陆军。
钢材是建造坦克的主要资源,需优先保障其产量;橡胶则用于生产摩托化部队和反坦克炮,前期应适度储备。野地资源点的占领能提供额外加成,但需派遣高后勤属性的军官驻守以提升效率。生产顺序上,建议先满足基础防御需求,再逐步扩充主力部队规模。避免盲目爆兵导致资源枯竭,需根据战场形势动态调整生产计划。
军团系统为兵种搭配提供了更多可能性。军团城市可生产高级兵种,成员间资源调配能快速补充战损。协同作战时,轻坦和摩托化部队适合担任前锋,重坦和反坦克炮作为中坚力量,防空单位则保护后方。战术策略如攻城武器+偷袭阵地能大幅提升拆城效率,全军突击+干扰射击可增强正面作战能力。注意根据敌方阵容灵活调整策略,例如面对空军优势时增加防空火力。
军官培养和科技研发是兵种搭配的隐性支撑。高军事属性的军官能提升部队攻击力,后勤型军官则加速资源生产和伤兵恢复。科技重点应聚焦主力兵种的强化,例如坦克装甲升级或反坦克炮射程提升。名将组合技能如铜墙铁壁能增强陆军防御,盟军将星适合空军部队,需根据主力兵种选择培养方向。定期检视部队构成和科技进度,确保与战场需求同步。